2025-11-26
HaiPress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1月26日电(记者 石中玉)走进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中心火车站的场区,一栋浅灰色的功能性建筑静静伫立,外观朴素,门口悬挂着塞尔维亚语标识“贝尔格莱德远程调度中心”。这里是塞尔维亚首条高速铁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段的“大脑”,指挥着高铁线路的运行,让机器、信号与人协同演奏一场速度与安全的交响曲。
“高铁大脑”成就技术革新
调度中心位于中心火车站旁一座矮山脚下,看上去不太起眼,内部却大有乾坤。走进调度大厅,阳光从宽大的窗户洒入,室内明亮整洁,墙上的中英文海报写着“调度集中系统——高速铁路的大脑”。
白色办公桌上摆满显示屏、电话、文件夹,正对面是占满整个墙面的大显示屏,闪烁着高速铁路的线路示意图——灰色代表空闲,绿色表示区段开放,红色表示有列车在通行。全线1029个区段就像1029个音符,组成跳动的乐谱,在“大脑”精心调度下呈现出不同的运行节奏。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段近期实现全线通车,线路全长183.1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这条中国企业在欧洲建设的首条现代化高速铁路,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标志性工程,不仅改变了塞尔维亚的交通格局,也见证了中塞两国在互联互通领域的深度合作。
匈塞铁路全线采用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通号)自主研发的列车控制系统核心产品,既满足欧洲列车控制系统跨国列车互联互通的要求,也兼容塞尔维亚既有列车按本国模式运行的需要。
调度大厅的控制台上,各种标签、备忘录上有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与汉字,记录着中塞两国工程师和调度员并肩作业的日常。
调度员马尔科·罗迪奇目光紧盯着前方的大屏。他在铁路系统工作近30年,见证了塞尔维亚铁路调度系统从模拟时代迈向数字时代。“我以前在老旧的模拟系统上工作,现在一切都数字化了,”他说,“过去线路少、车慢,如今速度更快、管理更精确,但最重要的是安全。”
他回忆道,中心运行初期,系统遇到故障时,常要拨打电话请中国工程师赶来协助,如今塞方团队已能独立应对各类问题。
工程师达米尔·罗甘诺维奇说:“塞尔维亚过去的铁路设施太陈旧了,有的设备用了50多年。如今我们拥有现代化列车和控制系统,这对国家、对人民都是全新的体验。”技术升级是全方位的:旧式电话交换机被现代化的网络语音系统取代;全线配备视频监控、门禁管理、入侵报警、自动灭火等全套安全系统,“几乎所有设计师能想到的安全措施都实现了”。
项目初期最大的挑战就是必须同时符合塞尔维亚法律与欧盟标准要求。因为地形复杂、地质差异大,每一处线路都需反复论证。如今项目已走向成熟,当地团队在与中国合作中学会了更高标准的设计与管理。“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类似项目会更顺利。”罗甘诺维奇说。
两国默契随着铁路延伸
中国通号匈塞铁路项目副总工程师杨骏说:“对塞尔维亚而言,这是一项从零开始的工程——他们此前从未接触过调度集中系统、联锁或列控系统。”
项目初期,中方为塞方提供了一个多月的理论培训,但效果有限。于是他们改为现场教学,在车站设备旁边讲边练,模拟真实故障场景,带着塞方工程师一点点掌握技术。杨骏说,培训中最难的是语言关,“有些技术术语塞语里根本不存在,只能指着设备解释功能,再由翻译转述含义”。
项目总工程师王业扉介绍,2019年中方团队刚抵达塞尔维亚时,该国并无符合欧盟标准的列控系统。经过两年合作,中塞团队共同制定用户需求说明书,并最终转化为3项塞方国家标准,涵盖列控、联锁与调度系统。这也是中国信号系统首次在欧洲标准框架下落地应用。
王业扉说:“设备由中国制造,但完全符合欧盟标准,这为中国铁路技术在欧洲赢得了信誉。”
翻译博亚娜·米洛舍维奇是这段合作的另一“桥梁”,中国工程师有时用塞语喊她“brate”(意为“兄弟”)。她说,自己刚加入项目时压力巨大,因为她在大学里学的是日常汉语,对铁路术语几乎一无所知。不过,经过六年磨炼,她如今在技术会议和现场指导场合游刃有余,闲时还帮双方翻译各种笑话。“当你能帮助双方真正理解彼此、建立信任,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翻译课都教不会的。”
这条铁路的建设历程不仅关乎技术革新,更是一段人与人在合作中积累信任、尊重与共鸣的故事。
屏幕上光点闪烁,调度员敲击键盘,确认列车通过。多瑙河畔,一班班高速列车载着中塞双方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默契,朝着铁轨延伸的方向,稳稳驶向前方。
(责编:刘洁妍、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