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金融资本正用真金白银为中国区域性银行——南京银行投下信任票。
11月21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其第一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QFII)于2025年9月29日至11月20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该行股份约1.28亿股,占该行总股本的1.04%。增持后,法国巴黎银行及法国巴黎银行(QFII)合计持股比例由17.02%增加至18.06%,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公告同时表示,此次增持是“基于对南京银行未来发展的信心和价值成长的认可”。信息显示,这已是法国巴黎银行年内第二次大规模增持南京银行,今年9月22日至26日,法国巴黎银行就曾增持南京银行1.08亿股,将持股比例从16.14%提升至17.02%。
多方资本齐聚
南京银行在2025年成为了观察银行股资本动向的焦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其大股东阵营中的外资、地方国资和本土上市公司,相继做出了增持决策,形成了罕见的资本合力。
除法国巴黎银行外,南京银行的其他大股东也纷纷行动,南京银行大股东紫金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于7月18日至9月10日期间,以自有资金通过上交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增持该行股份,增持完成后,紫金集团及紫金信托持股比例从12.56%提升至13.02%;另一大股东南京高科也已完成大手笔布局,根据10月23日的公告,南京高科自3月31日起累计投入16.84亿元,增持该行1.48亿股,持股比例达9.99%,逼近举牌线。
在南京银行这个行业样本中,不同属性的资本——追求长期回报的外资、肩负稳定职责的地方国资、寻求稳定收益的产业资本用“自有资金”做出了一致的增持选择。
银行股增持潮起
南京银行的增持并非个例,四季度以来,上市银行股东及董监高“护盘”动作密集,成都银行、青岛银行、齐鲁银行、厦门银行等上市城商行相继披露增持公告。11月21日,成都银行发布公告称,今年8月27日至11月21日期间,成都产业资本集团累计增持成都银行股份1404.48万股,累计增持金额为2.53亿元,同期,成都欣天颐累计增持成都银行股份2020.22万股,累计增持金额为3.58亿元。
青岛银行于11月7日公告,今年9月15日至11月5日期间,青岛国信产融控股通过港股通渠道累计增持青岛银行H股股份2.43亿股,增持金额合计人民币9.57亿元,国信产融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占该行股份总数的19.17%,跃升为青岛银行第一大股东。多家上市银行董监高也出手增持自家银行股票,11月20日,常熟银行披露增持计划,该行多位行长、副行长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合计增持该行A股股份不少于55万股。
看好长期价值
大股东的接连增持为南京银行股价提供了有力支撑。同花顺数据显示,南京银行在2025年9月22日至2025年11月21日期间,累计上涨12.39%。在11月21日沪指大跌2.45%的背景下,南京银行逆势上涨0.53%,收盘报11.43元/股。各方资本在估值低位达成共识,用真金白银进行投票时,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市场语言。
太平洋证券研报指出,当前A股市场处于风格切换阶段,从高估值成长向低估值高分红板块轮动,银行股作为“低估值+高股息”代表,在2025年内实现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入,反映出外资与机构共同的再配置逻辑。摩根大通在8月发布的报告预计,其覆盖的内地银行股今年平均股息收益率约4.3%,这一收益水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长线资金颇具吸引力。
估值逻辑转变
2025年的银行股东增持浪潮,表面上是资本运作,实则反映了金融体系的重构逻辑。当外资、国资和地方资本集体选择以自有资金增持银行股时,这一行为超越了单纯的财务投资,正成为对银行长期价值的公开背书。
胜马财经出品人周瑞俊认为,银行股此轮增持潮,折射出资本市场对银行估值逻辑的悄然转变。过去,市场对银行股的评估多聚焦于短期盈利波动与净息差变化,如今,投资者愈发关注客户基础、区域经济韧性、资产质量稳定性及公司治理有效性等结构性优势。在宏观经济转型、利率市场化深化、金融风险化解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具备上述特质的银行正成为长期资金的“压舱石”。后期,随着市场风格由“博弈交易型”向“配置收益型”演变,银行板块在险资、养老金等长线资金中的战略地位有望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zx0600)